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要览(十九)丨创新实干,智能机电: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广大招生 广大招生 2020-09-07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今天,小招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个拥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学子们所在的机电学院吧!

01

学院概况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和机器人工程系。拥有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学院拥有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为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器人工程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本科生2500多人,研究生200余人。拥有强化研磨高性能微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科技创新中心、3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拥有多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东省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等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实验条件。学校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移动数据科学与工程等科研平台,优先支持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38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千人计划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才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9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4人。

02

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按照CDIO模式组织专业知识点教学,以项目驱动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培养,开设一批理论与实践协同的专业课程。拥有多个省级工程中心、省级示范实验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强调国际交流与校企合作,学生可以申请进入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和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为机械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面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适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应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控制技术,胜任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控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化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系统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倡导爱体育、懂艺术。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力学(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流体(流体力学、工程传热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技术、机械控制基础。

 

就业方向:可在各行各业从事与机械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制造、研究与开发;也可从事管理、经营、质量检测及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含通信工程)

本专业是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较好的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基础。本专业按卓越工程师标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与行业协会、企业联系紧密,成立了十多个校企创新平台,与四十多家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有省级工程中心、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和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可申请进入创新实验班参加项目研究,成绩优秀者推荐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总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建设需要,责任感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将面向移动互联网、通信网络、无线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发展和消费电子等行业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科学素养,具备通信网络、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研发能力,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通信设备、通信网络、智能硬件设备、智能信息系统等领域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管理、工程设计、运营维护、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新性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移动通信与移动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听觉信号处理、智能系统工程设计、声频系统工程、艺术照明系统工程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谷歌、腾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等电子信息、通信和互联网单位从事设计、开发、应用、集成以及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或考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欧美澳洲知名高校攻读硕士。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信息与能量结合的宽口径工程技术专业。本专业是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较好的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基础。学生入学不分专业方向,前两年学习本专业平台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两个专业方向之一学习。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珠三角和华南地区,培养具备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并能应用到具体的电气工程实践、具备健康心理和基本人文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以及具有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预期本专业毕业生五年之内达到的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身心健康,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2) 具有系统思维、终身学习和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能力;(3) 具有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市场分析能力;(4) 能够利用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5) 能够根据工程任务合理选用工作方法或技术手段,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6) 具有组织协调和沟通的领导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交流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磁场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机学、电机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调度、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机器人工程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特色专业、广东省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按机器人基础理论+创造型思维+工程实践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从事机器人产品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系统维护和教育培训等复合型机器人领域拔尖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前沿性理论、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融入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能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加工制造、应用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造型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器人学、MATLAB与矩阵论、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与创新实践理论、有限元技术、机械振动学、电机驱动技术、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TRIZ理论与机械创新、机器人图形化控制编程、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动力学与控制、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机器视觉基础、机器人行为规划等。


就业方向:可在机器人领域中从事与机器人有关的产品设计、制造、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03

名师风采

张春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从事数控技术、机器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振动控制等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文桂林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从事特种装备开发、动力学与控制、生态环保装备研究。

黄卫清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压电驱动、振动利用技术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日内瓦发明金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4项。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郑文

博士,副教授,广州市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机械故障诊断、光电检测等领域的研究,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参编专业教材五部。 

刘晓初

教授/博导,广州大学先进制造研究院院长、广州大学广东省太阳能智能灌溉与强化研磨高性能微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机械设计、特种加工分会副理事长,知名的轴承和智能灌溉及绿色设计与制造专家。

唐冬

博士,教授,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近年来参加和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陈从桂

教授。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参加国家863计划、“十一五”国防基础、国防科工委基础、973等科研项目。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项,市州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朱萍玉

博士,教授,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常务理事。

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研发专项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

彭妙颜

教授 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声像灯光科技促进会会长;获国家敎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曾获广东省、广州市杰出女科技工作者和市优秀教师称号。

张建辉

博士,教授,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1年于日本国立山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1)齿轮、链传动技术的研究;(2)新型压电流体作动器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

朱大昌

博士/博士后,教授,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级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

胡晓

博士,教授,南粤优秀教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智能视频分析及其在视频监控的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科技计划、市科技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多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曾多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老师”和教学优秀一等奖。

王杰

博士,教授,市珠江科技新星,教育厅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

研究领域为声信号和语音信号处理,近年来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多项市局级项目。

彭凌西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及应用技术,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访问学者,共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江帆

博士,教授,南粤优秀教师,从事机械创新设计、机械CAE/CFD等研究工作,主讲机构设计技术等多门课程。主持和参与了各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25件、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梁忠伟

教授,博导,省千百十人才,广州学者特聘教授及青年拔尖人才、广州高层次人才。

现任省工程中心\省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制造力学\装备研究。主持国家基金\星火计划30项,发表论文90篇,专著2部,专利40件,省部奖5项。

杨汝

博士,教授,从事非线性动力学,电力电子技术与装置研究工作,主讲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研讨课等多门课程。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2项,市科技计划2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件、及广州大学优秀党员,教学优秀等多项奖励。

<<  上下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4

学生风采

机电学院师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机电学院师生参加2018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人工智能”专题竞赛

学生2018年暑假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参加访学项目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年学生科技创新“冬令营”开营

机电学院在广州大学第十五届田径运动会荣获总分“一等奖”

<<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5

学生风采

 ❏就业深造情况 

1.各专业就业率

 ❏ 本科生就业情况

(1)就业分布情况

(2)知名就业单位 

政府机关:广州市公安局;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广东省中山市国家税务局;汕尾市人民政府;广州市邮政局


大型企业: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发展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广东省输变电工程公司;贵州电网;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集团;中国联通集团

(3)  毕业生深造院校(可多个院校,不限硕士、博士)

(1)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克鲁兹分校;利兹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曼彻斯特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3)重庆邮电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06

学生获奖情况

目前学院本科生2500多名,研究生200余名。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强,自主学习积极性高,近几来,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活动获奖350余项,其中国家级以上44项,省级108项。


2017年,我院林俊杰同学的作品《智慧城市自行车防盗及健身系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林俊杰也已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为2018级推荐免试学术型硕士。自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我院共获得挑战杯国赛奖项4项,挑战杯省赛奖项近20项,竞赛成绩长期位列学校前列。

07

优秀校友

李伟彬

2016届优秀毕业生,曾获2014-2015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2015年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十佳学生”称号,获2015年“助我飞翔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荣誉称号,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机械创意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二等奖,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智能垃圾桶自动换袋套袋装置。

符俊岭

男,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广州市优秀学生、校十佳学生等荣誉;国家级比赛、论文等获奖二十余项,学校公费前往台湾交换学习,2017年推荐免试到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

林俊杰

共青团员,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18届毕业生。广州大学十佳学生。机电卓越班负责人,创客协会正会长。大一大二学年均获一等奖学金,大三学年获国家奖学金。曾获机械创新大赛省赛二等奖、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省赛一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省赛一等奖并入围全国赛,被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为2018级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

<<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8

院长寄语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科齐全,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是广州大学办学规模大、综合实力强、最有发展前景的学院之一。


学院以“三个面向”和“三个对接”为引领,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重要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以学术创新推进学科特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将学院打造成学科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工科学院。


学院拥有双聘院士、国家杰青、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将继续按照学校引才计划,筑巢引凤,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优秀博士和高层次人才。


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宽广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竞争意识、工作作风踏实的高素质人才是学院的主要任务。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教学改革,始终把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任务放在首位。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并将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我希望,机电学院的学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院长:张春良

09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39366935

►联系人:王沁芳

►联系方式:13631320371



精彩回顾:

招生资讯 | We want you!最实用报考指南

学院要览(十七)丨经天纬地,知文达理:地理科学学院

学院要览 (十八)| 生生日新 和谐发展: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要览(十一) | 诗和远方,旅院启航 :旅游学院

学院要览(十三) | 美赋匠心,术业专攻:美术与设计学院


编辑:黎晓茵

责编:肖斌 蔡嘉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